▲ 聚奎阁
◇ 文·图 / 杨明
2021年3月,国务院批准通海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是云南省的第七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座滇南小城,去探访那里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通海历史
通海,通大海吗?
通海地名的由来还真和海有关系。
相传,古代这里常年遭受涝灾,洪水无处排泄。有位名叫畔富的神僧,用禅杖在杞麓湖底穿了一个洞,让水得以流出。从此,这里变得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因此称为通海。
传说归传说,更可信的原因,是此处乃通往大海的通道。先秦时期,云南地区的居民开拓了一条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进桑—麋泠(líng)道”。这条道路从滇池地区南下,经通海、贲古(今蒙自附近),从进桑关(位于今屏边)顺红河水路到达麋泠(今越南河内附近),再至大海。这条道路在隋唐时期十分繁盛,通海之名也在唐朝时出现了。
杞麓湖一带,自古就有居民繁衍生息。唐朝后期,云南地方政权在此设置了通海都督与通海郡,这是通海建立行政机构之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通海县、河西州。明初,又在县城北面设置通海御,戍兵屯田。清康熙年间,裁撤通海御,并入通海县,但县衙却搬到了御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河西县并入通海县。如今,河西原县治所在地河西镇,也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
▲ 文庙
礼乐名邦
现在的通海古城,由御城和旧县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组成,保存较为完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完整的历史街巷体系。历史建筑集中成片,随处可见四合院、牌坊、文庙、古寺、宗祠等建筑,建筑风貌多样,门楼、细部雕刻工艺细致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当我们漫步在通海城,一定会被一座三层高的楼阁吸引,这就是聚奎阁。聚奎阁位于通海御城的中心,飞檐四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工艺精巧。聚奎阁中,悬挂着清代名人钱沣的诗匾,其中一句“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道尽了通海不输江南的美景。
纵横交错的古城街巷里,古朴的老宅历经岁月沉淀,静守在街巷两旁;城中泉水涓涓,优雅别致,古城的灵性和神韵让人流连忘返。顺着道路向南走,便是旧县街区。旧县处在秀山山麓,依托地形而发展,与秀山建筑群之间形成自然而优美的衔接。
旧县街区不似御城方正规整,多出了不少小巷,使老街曲折相连。随意走进一条小巷,都能见到明清的老宅。当地居民仍然生活在其中,使老宅增添了更多的烟火味。
秀山的山脚是通海文庙,文庙的万仞宫墙上,赫然写着“礼乐名邦”四个大字。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通海县令上任3年不见有人来打官司,不知其故,便在城中查访。当他行至北街,发现有几位老人在街口调解纠纷,不论事大事小,老人们最后总能让争执双方心服口服。矛盾都在民间化解了,自然也就没人前往衙门告状。县令将所见上报朝廷,获得认可后,便在文庙的宫墙上题写“礼乐名邦”四个大字。
▲ 秀甲南滇牌楼
山秀柏香
过文庙继续往前,就是秀山公园。登山入口处,是一座牌楼,楼上的匾额写着“秀甲南滇”。秀山不但清幽秀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确实在云南独树一帜。
秀山古树名木繁多,郁郁葱葱,有宋代的柏树、元代的杉树和明代玉兰,被誉为“秀山三绝”。行走在秀山之上,满眼皆绿,空气清新,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大氧吧,令人心旷神怡。
沿石阶而上,每几百步,便可遇上一处古寺观。寺院内梁有牌匾、柱有楹联,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秀山的寺院建筑大规模兴建于唐朝时期,经过历代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在明朝时,秀山就已经被列为云南的四大名山之一。
句(gōu)町王庙是上山后到达的第一处庙宇,庙里供奉着汉朝时的句町王毋波。据说后晋年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就是得到了毋波神灵的护佑,得以逃脱敌人追捕,之后建立了大理地方政权。故而他特地在秀山修建了庙宇进行供奉。
普光寺始建于唐宋时期,传说那位戳穿杞麓湖底的神僧畔富即在此修行。至今寺中仍有二塔,一砖塔,一石塔,皆为纪念畔富而修建。寺中正殿名为“是观堂”,古色古香,颇有宋元遗风。
继续往上走,是玉皇阁,它始建于宋代,是滇南地区最大的道观。玉皇阁里最让人着迷的是红云殿。红云殿高堂广厦,气势雄浑,殿内所供奉的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殿外柱子饰以蟠龙,非常精美。殿前原有两棵山茶花,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访此处后,还专门在日记中提到它们,但由于年久日深,现已不存。
清凉台在秀山中部,地势高峻,寺前浓荫密蔽,远处湖水依稀,寺后山峦高耸,凉风徐徐,是避暑、对弈、品茗的绝佳之处。寺门悬联:“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风生六月寒。”恰当地道出清凉台之妙。入门左转,进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争妍。清凉台里的海云楼,朱德元帅1915年在滇南剿匪时,曾居住于此。1962年,朱德元帅重访通海,曾写下了“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的诗句。
秀山最高处的建筑群是涌金寺,因山势如“地涌金莲”而得名。“秀山三绝”之二的宋朝古柏、元朝香杉便植于院中。涌金寺古柏阁堪称秀山最为奇巧的建筑,形状类似吊脚楼,但建筑底层却是以矮柱作斗拱支撑,阁居其上。在阁上悬挂有秀山最著名的对联:“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正着读反着读,都是同音。
秀山的后山有白龙寺,寺前有清泉一潭,名“白龙泉”,其水甘甜清冽。这里有兰花园和茶花园。兰花园内育有各品种名贵兰花一万余盆,茶花园内有各种名贵茶花数千株,冬春时节,兰吐芬芳,茶花争艳,春色无限引人醉。
湖畔盛会
人称通海有“一城一山一湖”。一湖,指的便是杞麓湖了。几千年来,杞麓湖就是通海人的母亲湖,她养育了通海人民,使通海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如今杞麓湖的南岸种植了万亩荷花,河堤上种植了杨柳、桃树,开设了游船,建设了湿地公园,是通海人休闲的好去处。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杞麓二字其实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露出水面的石头”。为什么云南的湖泊会用蒙古语命名?那是因为云南也有蒙古族,他们就居住在杞麓湖畔的兴蒙蒙古族乡。在这里,蒙古族同胞耕作、捕鱼,他们的房子是云南常见的三坊一照壁,村里有宗祠庙宇。蒙古族同胞是怎么从千里之外的大漠来到云南的呢?原来,他们的祖先是随忽必烈革囊渡江而来的,之后就在云南定居了下来。
兴蒙乡也举办那达慕大会,吸引了附近各民族的参与,霸王鞭、划旱船、舞板凳龙等在大会上轮番登场。从通海兴蒙乡的幸福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各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早已亲如一家。
▲ 杞麓湖
“木雕之冠”
在通海城旁的杨广镇小新村,有一座三圣宫。三圣宫始建于元末,现为清代的建筑。寺庙本不出奇,却因为其中保存的木雕格子门而广为人知。
这里的木雕格子门,出自清末河西(今通海河西镇)木雕艺术家高应美之手,格子门中的构图、布局、人物造型,刀法的巧运均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地,被省内外学者称之为“海内第一木雕”。
高应美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卒于1932年。他从32岁至65岁的这30多年的时间,共雕刻格子门近二十堂,每雕刻一堂格子门都是根据门框的大小,用红椿木板,根据民间的《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传说故事进行构思、设计,再将构思好的内容画在木板上进行雕刻。一般情况下,木格子门的镂空雕法,能雕到二三层,已经是高手了,而高应美可以雕到6层,可谓“高手中的高手”,令人叹为观止。
三圣宫的格子门共6扇,共雕龙7条,牛4头,马20匹,人物149个。木门上龙腾虎跃,人物生动,亭台楼阁、山河松竹皆栩栩如生。还有两首竹叶诗尤为引人注目,远看是长势茂盛的竹丛,近看是28个汉字组成的四句诗:“水绕楼船起圣宫,双龙发脉势丰隆。春山拥翠千年秀,不赖丹青点染工”,雕工臻于化境,举世难匹。
通海可游之处太多,走累了,还有众多可口美食补充能量。其中,豆末糖、甜白酒、杨广面条既是通海特产,也是享誉省内外的特色美食,绝对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