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剑川城

放胆去旅行
2022-03-29 15:31

◇ 文·图 / 杨明

202202F0102.jpg

▲ 景风阁


3000多年前,滇西北的一个小湖边,青铜时代的曙光,第一次在云南的土地上照亮。这个小湖叫作剑湖,而地处湖边的剑川城,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融汇内地文化与边疆文化,成为了云南的文献名邦。

走进剑川城,完全没有那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喧闹,居民们仍然延续着几百年来日复一日的生活。在这里,没有满街的客栈酒吧,也没有人叫卖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去体验,而不是游览;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着的古城。

202202F0101.jpg

▲ 七曲巷何家大院

七曲巷的何家大院

剑川城至今保留了明代形成的城市街巷格局,留下了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院落里至今仍然住着寻常人家。推门走进去,主人一定会热情地邀请你参观,还会给你介绍这座宅子的由来,以及祖上的故事。城里的小巷弯弯曲曲,走着走着,以为是死胡同,结果路一转,又别有洞天。有一条小巷连续转了七个弯,于是被称为“七曲巷”。

七曲巷里有一个何家大院,大院的修建者何锦在清末同治年间开设了一个刻印、发售书籍的商铺“同心号”,除了刻印四书五经外,民国建立后还刻印《共和国文教科书》,为剑川乃至滇西地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何锦做生意童叟无欺,顾客买书少几文钱,他常常予以减免,如果多收了钱,也主动退还顾客,得到了乡里好评。

何家大院为典型的云南四合院式民居中的“四合五天井”布局,是剑川清代院落建筑的代表。进入何家大院,花团锦簇,古风绕梁,书香浓郁,院内悬挂了多副木雕匾联,其中一副对联为“何人不中何人中;不中何人中何人”,这是明代剑川名士何可及所撰的励志联。而另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拣平处坐,往宽处行”则是清末剑川名士赵藩书写。

202202F0100.jpg

▲ 张伯简故居 杨新旗( 省委党史办)摄

文献名邦,名人故里

剑川人口的90%以上都是白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但剑川人的汉文化水平非常高,这里自明清以来文风很盛,出了很多进士、举人,一直有“文献名邦”之誉。前面提到的何可及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管理漕运,又督修海防,官至太仆寺卿,为官清廉,颇得民心。崇祯年间,何可及告老还乡,在剑川金华山麓设塾授徒,致力于汉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何可及的故居坐落在剑川古城的西门街。这里有着多处明代民居建筑,其中包括何可及故居在内的较为重要的九组院落,现在已经以“西门街古建筑群”为名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何家大院撰写对联的赵藩同样曾经住在西门街。他是清末举人,曾在四川等地做官,后来参加了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1920年后,担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致力于文教事业,主持编纂了云南文献集大成的《云南丛书》。赵藩的书法以颜真卿、钱南园为宗,造诣颇深。现今悬挂于昆明大观楼由孙髯翁所作的长联,即是赵藩书写。他的另一副著名对联是成都武侯祠的“攻心联”,是他在成都时为劝谏时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而自撰自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是赵藩对诸葛亮治理蜀地的经验总结,曾为毛主席所称道。

从西门街往东,经过早街,就到了东门街,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张伯简。张伯简也是白族,1898年出生于剑川,1921年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早的少数民族党员之一。回国后,他撰写了《社会进化简史》,这部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影响了大批的爱国青年,很多人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如今,张伯简故居已经被改造成为了纪念馆,对社会开放,供我们参观凭吊。

除了上述几位,剑川还走出很多著名人物,在古城中我们也能找到他们留下的印迹。明代万历年间的段高选,在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县令任上,因刚正不阿而得罪了土豪地霸,为其所害。为纪念他,家乡人民在西门街修建了昭忠祠。同为万历年间中进士的杨栋朝,出生于县城旧寨巷,担任了给事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毅然上奏弹劾魏忠贤,被贬还乡。赵式铭是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先驱,1906年即主编《丽江白话报》,提倡白话文,传播爱国思想,他的故居就在古城的剑阳楼旁。

景风公园

从西门街出城,往北走不远,就是景风公园,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剑川人喜欢养鸟,每天都有不少人提着鸟笼来这里。各种鸟展开歌喉,奏出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间或还有八哥的问候声:“你好,再见”。当然,景风公园也是大有来历的地方。

进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15米高的九层石塔,塔名“灵宝塔”,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地震倒塌后重建。塔旁的三层八角楼阁就是景风阁了。此阁原为魁星阁,清末在赵藩建议下,改为供奉剑川乡贤牌位,称之为“景风阁”,即景仰先贤遗风之意。

景风阁的左侧是棂星门。1949年4月2日,就在棂星门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武装起义。此次起义建立了滇西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和第一个人民政权,有力促进了滇西北的解放进程,为云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剑川各族各界人士在棂星门前竖立了“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纪念在起义和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

棂星门后是大成殿和启圣宫,这也是剑川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庙两侧,还建有关岳庙和财神殿。这些建筑共同构成了景风阁古建筑群,201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02F0103.jpg

▲ 千狮山狮王

满贤林和千狮山

景风公园的北侧有一条小溪,溯溪而上,就到了县城后的满贤林。满贤林原名“蟒歇岭”,后被谐音改为“买闲林”,又称为“满贤林”。当年旅行家徐霞客曾经造访此处,并在其日记中记录了满贤林的美景:石崖危壁,流水潺潺,瀑布水帘,苍松翠柏。在满贤林,有一处巨石悬崖,在悬崖之侧,有一株高约70米的摩天柏树。据说,有人曾欲砍倒柏树,但砍到一半时,火星四溅,偷伐者弃斧而逃。至今,柏树根部只有一半,但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柏树旁的崖壁上,有前人题写的“长剑倚天”等摩崖石刻。

今天的满贤林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千狮山。千狮山的由来,是因为一位叫陈永发的离休干部。他自幼热爱美术,一直致力于艺术研究,收集收藏了2000多幅东汉以来各个朝代的狮子图谱和200多只石狮实物。1991年,74岁的老人萌发出在满贤林的巨石峭壁上雕刻石狮子的想法。他带领一批剑川石雕艺人,历经千辛万苦,用了14年的时间,在山上雕刻了形态各异的3268头石狮子。其中,有一头高25米,宽12米的“狮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狮雕刻作品。

看过了狮王,继续拾级而上,来到山顶,有一座文峰塔。在这里,整个剑川坝子一览无余,稍远处那块被一片翠绿包裹住的蓝宝石,就是剑湖了。

云南青铜文化发源地

1957年,在剑湖边的海门口,当地村民在开挖水利工程时,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后经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木桩,以及青铜器、铁器、陶器、石器,还有碳化的稻子和麦子、家猪、水牛、狗等动物遗骸。专家研究后认为,海门口遗址距今约3500年,大致等于商周时期,是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标志着云南地区开始利用金属器具。而那些木桩,则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大滨湖干栏式建筑(类似现代傣族的吊脚楼)遗址。海门口也是云南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今天考古遗址已经回填,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翠绿一片的庄稼,仿佛与3000年前一样。我们完全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今人与古人都在这物产丰饶的剑湖边辛勤耕作,安居乐业。

木雕之乡

在剑川城边,还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小山,因酷似木匠所用的墨斗,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墨斗山”。墨斗山也成了剑川木雕之乡的标志。剑川木雕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唐宋时期,剑川木雕艺人就已经崭露头角。在清代,更是名扬云南及周边的四川、贵州、广西等省。有一首白族民歌唱道:“雕得金龙腾空舞,镂出金鸡报五更,刻成百鸟枝头唱,雕花引蜜蜂”,可见剑川木雕之技艺十分精湛。新中国成立后,首都的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都装饰有剑川木雕作品。剑川木雕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作品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次来剑川,行走在古城的巷陌,或寻找那些历史的印记,或为老院子里四季不败的各种鲜花盆栽迷醉,或在集市里流连,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剑川就是如此地迷人,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在这里寻得宁静。

(责任编辑 王菁)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