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多个“云南第一”诞生地

放胆去旅行
2022-03-12 20:30

◇ 文  /  杨明    图  /  李欣然

202201F0002.jpg

蒙自,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早在西汉时期就已设县,是云南通往广西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近代以来,这里更是诞生了若干的“云南第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蒙自,探寻这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景与丰富物产吧。

202201.jpg

▲ 香甜软糯的蒙自年糕

南湖与过桥米线

蒙自城中有一个碧波荡漾的小湖——南湖。南湖是蒙自的明珠,她赋予蒙自以灵气,“十顷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蒙自的一些故事也围绕南湖 而展开。

在南湖的湖心,有一个小岛,上面修建了一座瀛洲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李白说它“难求”,但在蒙自,“瀛洲”却并非遥不可及。南湖瀛洲亭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传说,有一个书生每日在此勤奋读书,其妻前往送饭。由于路远,送到时食物已经凉了。一天,她提了一罐鸡汤前去,到了后发现,由于有厚厚的鸡油覆盖,汤仍然是热的。受此启发,妻子发明了一种新做法,将滚烫的鸡汤盛在罐中,到达后再将米线、肉片等放入,即成新鲜热乎的美食。因送米线前往小岛要过桥,书生遂名之为“过桥米线”。

传说归传说,据好事者考证,过桥米线的做法,其实是源于江南一带。随着明代以来大批内地人前往云南戍边屯垦,开发边疆,这种食物制作手法逐渐在云南流传开,与米线相结合后,就诞生了过桥米线。这样说来,过桥米线这一享誉全国的云南名品,其实就是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曾在蒙自就读的著名作家汪曾祺,一次曾因失恋,两天两夜不起床。好友叫他去吃米线,汪曾祺一跃而起。两人卖了一本字典,饱餐一顿过桥米线。可见,过桥米线在这位老饕的眼里,是何等的美味。

202201F0004.jpg

西南联大与蒙自

当年西南联大西迁昆明时,因为校舍不够,故而将文法学院设在蒙自办学,汪曾祺曾在此就读。联大校舍借用的是南湖边的哥胪士洋行、海关和法国领事馆;联大女生宿舍借用的是富商周柏斋家的宅院。在短暂的几个月时间里,联大在蒙自留下了不少故事。

 在蒙自期间,闻一多先生专心治学,除了上课吃饭,几乎足不出户。饭后大家都在南湖边散步,他也不怎么去。与他毗邻而居的教授们便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从此,闻一多得了个“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他自己也为此治印一方。

   在蒙自,刘兆吉等学生在闻一多、朱自清的支持下,创办了西南联大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南湖诗社。著名诗人穆旦(查良铮)、作家赵瑞蕻(hóng)等人都是诗社的成员。他们将创作的诗歌贴在墙壁上,蒙自各族群众纷纷前来阅读,一时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铁路与蒙自

 为什么西南联大文法学院会选择在蒙自落脚?这就不得不提到滇越铁路了。在蒙自汽车站坐上前往草坝的班车,不久就可以到达一个小村庄。别看现在不起眼,当年这里可是有“东方小巴黎”“小香港”的美誉呢。

 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因为个旧的锡矿在蒙自碧色寨转运出口,使这里成为了商贾云集之处,十分繁荣。1921年,个碧石(个旧—碧色寨—石屏)铁路通车,碧色寨又成为了滇越铁路(米轨铁路)和个碧石铁路(寸轨铁路,轨距仅600毫米)的交汇处。西南联大西迁时,很多师生从香港出发,坐船到越南海防,再换乘火车进入云南。因此,选择碧色寨所在的蒙自作为临时办学地,也就可以理解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交通发展的日新月异,滇越铁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碧色寨也慢慢冷清下来。现在只是偶尔有极少量的货运列车通过了。不过,最近几年,由于电影《芳华》的热映,碧色寨和同在蒙自的芷村车站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全国各地游人慕名而来,在这里寻找旧时的记忆。

202201F0003.jpg

海关与洋行

可以说,蒙自是一个火车“驮”出来的城市。正是铁路造就了蒙自的繁华,使它成为了近代云南对外贸易最大的口岸。蒙自所具有的近代云南多个“第一”,大多都与铁路相关。

1889年,蒙自海关开关,这是云南近代的第一个海关。海关就位于南湖边,现在是一个陈列馆,可以了解蒙自开关的历史。伴随着大量商人涌入,蒙自也建立了云南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法国也在蒙自设立了在云南的第一个领事馆。

当然,我们同样也不能忘记,这诸多第一的背后,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他们以云南为跳板,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展开了入侵。云南各族儿女为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进行了一系列英勇顽强的斗争。在查尼皮这个小山村,中国共产党点燃了云岭革命斗争的烽火。

星火查尼皮

由于蒙自及邻近的个旧有着以锡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为代表的云南省最重要的产业工人群体,经济在云南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决定工人运动以个旧锡矿、滇越铁路(芷村)、个碧铁路为重点,农民运动以蒙自、个旧为中心。1928年1月的蒙自小东山暴动,是云南省党组织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1928年10月,在蒙自附近深山中的小村查尼皮的一座茅草屋中,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自此,云南革命斗争逐渐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如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在查尼皮,一栋栋现代化的房屋拔地而起,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鲜花掩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当年开会的茅屋整修一新,建立起了纪念馆,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各族干部群众及学生前来参观,汲取革命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201F0001.jpg

新安所的甜石榴

距离蒙自城东南不远处有一个古镇,名为新安所。它得名于明朝时期在此设立的“新安千户所”。当时,明朝政府在这里驻扎军队,屯田戍边,后来,人们就把此地称为新安所。这个古镇现有明清历史街道11条,古寺庙9座,古民居68座,保留着极具特色的文化。这里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除了厚重的历史,新安所还以其物产而闻名。这里有4万亩连片的石榴园。每年花开之时,放眼望去一片火红,十分壮观。出产的甜石榴果大、皮薄、粒满、核软、汁多、味甜,籽粒晶莹似玛瑙,营养价值较高,是“蒙自甜石榴”的主要代表产品,不仅闻名遐迩,而且远销国内外。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以种植甜石榴而发家致富,过上了美好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 王菁)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