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约记者 苏小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社会的“留根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培育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平台。
2023年新学期伊始,昆明华文学校迎来了又一批新同学,他们来自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将学习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学校联欢晚会
近年来,昆明华文学校充分发挥云南毗邻东南亚、南亚及沿边、侨乡和民族文化优势,开展以培养中小学华文教师为主、大学专科及以下层次汉语言教学为辅的综合性华文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常年开展汉语言专科、大学预科、非学历汉语教学为主体的各项教学,组织海外华文教师教材教法培训、海外华校艺术类师资培训、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等。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通过华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这次剪纸活动太有意义了。和许多海外华侨华人一样,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祖先的智慧和民族的力量,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这一次剪纸活动,就让我家姑娘爱上了剪纸,爱上了中国,太神奇了,这也许就是艺术的魅力。”生活在老挝的李如平说,作为在老挝生活了近30年的华裔侨民,她深知学好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华侨华人的意义。
今年6月中旬,昆明华文学校举行了一次面向海外华裔学生的“中华才艺我来学之中国剪纸”线上活动。来自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的40余名学生参与了活动,李如平的女儿就在其中。
“我家孩子剪了个中国结,中间还有个‘乐’字。女儿说学习中华文化很快乐,也希望生活可以快快乐乐,所以在老师指导下剪了这幅作品。我很欣慰用这样的方式让她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会潜移默化间影响她的成长。”李如平说。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形式多样的花纹图案,表达吉祥如意美好愿望的民间艺术。“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一段故事,这次活动,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剪纸艺术与审美教育充分结合,在传授剪纸技艺的同时,引导华裔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陈娜校长介绍说。
孩子们生活在各地,但是因为同一场中华剪纸,爱上了中华文化,也沟通了彼此的心灵。大家积极踊跃,一共创作了剪纸作品50余幅,生动的剪纸,传递出浓浓的中华情。通过剪纸,华裔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华文教育是“留根工程”,是培育后代、绵延发展的大事。但不少华裔子女的中文水平处于“会说不会写,能听不能读”的阶段。为了让“华二代”“华三代”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许多家长会让孩子参加传承中华文化的各种活动。通过了解家乡文化,让“中国”二字在他们心中扎根生长。
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越来越意识到学习中文并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他们的根之所在、魂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梦之所在。通过华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昆明华文学校大有可为。
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老师的付出。华文学校校长陈娜感慨良多:“十余载的华教生涯里有着无数个感动和难忘的经历。华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广中华文化,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人。”
通过扎实开展特色教学、倾情服务,近年来昆明华文学校培养了老挝、泰国、越南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汉语人才数百人,帮助若干名跨境就读的华裔学生升入华侨大学(半)免学费继续深造,举办“中华才艺我来学之中国剪纸”“中国民歌大家唱”“古诗我来写——硬笔书法竞赛”等线上活动,为在海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灵动的水墨画、精巧的中国结、漂亮的剪纸窗花、形象的手绘脸谱……
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文老师们开心地展示着自己的“得意作品”,很多老师还专门穿上了代表中华文化的汉服和旗袍。这是“昆明华文学校2023年海外华文教师线上培训班(马来西亚班2期)”结业典礼上的一幕。
2023年9月4日,来自马来西亚的135名华文教师共聚云端,参加了这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举行的毕业典礼,老师们展示学习成果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培训老师的感谢,并为学校的精心组织点赞。
这次历时十天的培训,马来西亚的华文教师们通过直播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中华才艺类课程。培训期间,师生通力合作,大家用一把把剪刀剪出了祝福的双喜、漂亮的窗花;用一根根线绳编出了吉祥如意的中国结;用一幅幅妙笔丹青感受了写意花鸟中的墨色韵味;在一首首古诗词中体味中国古人的诗意人生;同时也提升了课件制作等技巧,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作为研习班的组织者,昆明华文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海外华文教师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了解当代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还能理解中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课程的安排也是基于此”。陈娜校长介绍说,校方为本次培训班做了精心安排,不仅要教海外华文老师学习中华文化,还要通过文化课传播中华文化,更好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针对海外华文教师的研修班,首要目标就是提升教学水平。华文教育是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华文教师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坚实力量,但海外华文教师中,有的老师即便能说流利的中文,但在中华文化的了解方面,相对薄弱,“研修班有的放矢,为解决这个难点提供了助力。”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华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不仅包括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包括数字化教学等模式。
陈娜校长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数字化的新浪潮,对海外华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外华文教师需要熟悉数字化教学模式,能灵活运用数字教学资源等。
“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把握课堂的节奏、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增加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等,都是新的课题。这次开展的研修课,就分享了在数字时代让教学生动的课堂技巧。”陈娜校长说。
在线下教学还未全面开展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线上模式的优势,推动新形势下华文教育的新发展,是昆明华文学校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学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线上课程培养优秀的海外本土华文教师,利用实用的教学内容和精彩的授课切实帮助大家破解教学难点、体会中华才艺之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全面提升教学综合能力,让海外华文教育更好融入和辐射主流社会。
据悉,近年来昆明华文学校加强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华文教育人才基础,培养缅甸、泰国本土华文教师68人,举办马来西亚、缅甸、老挝华文教师“海外华文教师多媒体教学与中华才艺线上培训班”3期、覆盖518人。
陈娜校长说,学校将会继续致力于华文教育自身发展,发挥其推动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拓展教学厚度和广度
“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别用我们想当然的方式去给别人讲,而是要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说。”赖一文老师说,办好华文教育光有热忱和坚守还远远不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呈现中华文化之美。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昆明华文学校教育打破了书面教学的局限,为海外莘莘学子感受中国魅力提供了新路径。学校会经常组织同学们分享自己眼里的中国,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同学们去博物馆、民俗体验馆等地切身感受中华文化,“你会发现,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印象逐渐立体,不只是停留在唐宋诗词、民族服饰、武术等层面。”赖一文老师说。
对此,陈娜校长表示,除了注意语言文化教学,华文教育也要注意到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结合学生的居住国等特点,华文教育在居住国文化教育体系的定位要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华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学校还“强调研、明思路”,在深入调研中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组织赴临沧、德宏走访当地统战部、先修点学校、口岸,深入调研华文教育工作开展情况、遇到的问题,了解缅籍华裔学生家庭情况、来华学习实际困难等,形成对策建议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为精准分析华文教育现状,调整招生策略、研究教学内容,还拟赴马来西亚、泰国和老挝开展调研。
传播与传承,互鉴与互动,心连得更紧、情牵得更深。提起未来的华文教育发展,陈娜校长坚定又意味深长地说,只要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学生们就能接续中华文化根脉,用美丽的中文讲述他们眼中的星辰大海!
(责任编辑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