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育根 语言筑梦——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聚焦
2023-11-16 11:12

文  /  薛博文

“语言和脱贫,有关系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云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在连续两年参加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大学生社会实践后,他们自己找到了答案——学好普通话能让更多农村人走出去与外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比他们感触更深的,还有来自云南贫困地区的群众——

“教我们普通话的志愿者们说,普通话是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我感受到了,我也因为普通话致富了。希望我们村的每个村民都能够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交流,那村子就越来越美了。”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村民李秀珍亲眼见证了家乡的改变。

“如果不能掌握普通话,在外地工作都不好找,在工厂里掌握技术技能各个方面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还不容易交到朋友。普通话给了我用知识、用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红河州元阳县白黑初的亲身经历。

他们的肺腑之言,也印证了专家学者的阐释——

“推普有助于减贫扶贫,源自语言与教育、信息、互联网和人的能力机会的密切关系。”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说,“扶贫要村村通公路,这是现实之路;还要户户通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广覆盖,这是电信之路;同时也应修筑起宽阔的语言大道,这是负载知识和机遇的大道。”

学好普通话,就业路更宽

经过笔试和面试,共青团元阳县委带出来的100多名元阳贫困户终于在江苏昆山的一家企业顺利就业。一路陪同的团县委工作人员们都松了口气。

之前,大家的心都一直揪着。“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俗语,曾经是他们面前的大山。在出来务工前,县里专门给这些贫困户举办了培训班,当时还有一些青年甚至不会用中文写自己的名字。

红河州元阳县境内,山高谷深,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前,因为没有走出过大山、不会说普通话,没有技术,害怕出去上当受骗等原因,当地很多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

“面对群众的诸多困难,我们决定亲自带着大家走出去,实实在在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团县委工作人员说。为了让大家找工作的成功率高一些,在出发前,县里还对报名的群众进行了普通话、法律维权常识和环境适应等能力的培训。培训之余,大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等方式,学会了普通话,外出务工信心增强了,就业率也提高了。

一段时间以来,云南各州市在分析“扶贫对象不精准”的问题中发现,语言障碍是导致农村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了解,难以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原因。

为此,2016年,云南启动了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攻坚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对分布在全省13个州(市)、58个县(市)区的13万不通汉语的“直过民族”人群建档立卡,开展普通话培训。

在这项工程中,“团干部+志愿者+社工”的工作模式,是一项有效措施,除了在当地招募志愿者,还依托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等组建志愿服务队,深入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开展普通话培训,通过开展心理疏导、语言游戏、流行歌曲和当地民歌互译等活动,解决少数民族青少年“开口难”“开口羞”等问题;同时,还组织云南青基会“金果爱心”“好声音广播主持人”等公益志愿团队,到曲靖、红河、怒江等地开展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实现社会力量与精准帮扶的有效对接。

成功入职江苏昆山企业的白黑初就是受益者之一。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他激动不已,过去,这笔钱对他来说是将近半年的收入。“是普通话帮我们赢得了这份工作。”白黑初说道,“当时和我们一起去应聘的,被录用的基本都会讲流利的普通话。说好普通话,工作好找了,工资也高了……”他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今的白黑初每天和来自天南地北的工友一起上下班,普通话成了他们之间无障碍交流的工具。

推普入乡村,奋力助振兴

“刚煮熟的鸡蛋,来,尝一个。”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村民李秀珍正在向游客介绍自家摊位上的特产,“这是我们村里的特产,天然雨林放养土鸡,都是吃食山林中的虫子和草长大的,从来没有喂食过人工饲料。”

李秀珍五十多岁了,平时在村口摆摊,每天接触的游客比村民还多,用普通话与游客交流于她而言,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国家的政策特别好,驻村工作队教我们认字,说普通话。以前我不会说普通话,跟游客无法交流。后来,我学会了普通话,和游客沟通基本无障碍,生意也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她笑着说,普通话虽然带着浓厚的乡音,但是清晰洪亮。

勐腊县是云南最南端的县,河边村是一个热带雨林环抱的瑶族山村,过去曾因穷“远近闻名”,如今,依托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村子越来越富裕,旅游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网络的发达,拉近了远方城市与苍莽大山热带雨林的距离。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漫步雨林、感受瑶寨,吸引着不同地区的人们前来“打卡”游玩。旅游收入也成为了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村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劲头一个比一个足。村民们都希望能通过学习普通话消除语言障碍,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这不,在村里开办的大讲堂上,村民正全神贯注地学习着旅游接待交流用语。通过集中讲授,大家不仅了解到不少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实用的交流技巧。村里会定期开课,针对村民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指导。

李秀珍除了售卖土特产,旅游淡季的时候,她还会外出务工。掌握了流利普通话的她尝到了甜头,对于未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她有着坚定的信心:“以前没上过学,现在跟着老师们上课,学认字、写字、说普通话,普通话说得越来越顺了,心里特别开心。”

傈僳族群众用普通话排演歌颂祖国节目.jpg

傈僳族群众用普通话排演歌颂祖国节目

随着河边村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业态越来越丰富,村民们的经济来源也越来越宽,有的卖土特产、有的从事旅游服务、有的在工地干活……为了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村里还创新了“送教上门”的学习模式。只要村民有需求,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就会入户进行辅导,以旅游接待、外出务工等情景模拟教学,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河边村是云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的一个缩影。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就提出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

左图:1984年拍摄的基诺山的几名基诺族妇女用脚踩稻穗脱粒的场景;右图:2018年11月20日拍摄的基诺山基诺族乡巴卡村的基诺族妇女李秀珍用手机展示用于出售土特产的微信群。

独龙族群众在刷卡消费

近年来,云南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健全工作机制,勇于创新,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走深走实,进一步营造了语言互通、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基础。

扶志育根,语言筑梦。如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云岭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会说普通话,也爱说普通话,这让他们与外界有了很多联结,生活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责任编辑 王菁)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