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尹越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在云南,规范、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帮助无数群众走出深山、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同时,也成为促进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更好地讲述云南故事。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赛装节”上,用普通话直播的群众。
不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如何让外界了解本民族文化?
公路沿着云岭大地的高山峡谷延伸,跨越江河、穿越密林,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带领着电线网、通信线路网翻山越岭,穿村进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生活在云南高山深谷中的独龙族、傈僳族、怒族、佤族、布朗族等“直过民族”(注:特指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从人马驿道时代跨入大交通网络时代。
四通八达的现代高速公路网像流光溢彩的“绸带”,勾勒出一道道壮丽的风景线,为云南各族百姓便捷出行、物流高效流通铺就了坦途。然而,打破了地理空间阻隔,与外界有了联系,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却发现,他们和外界的交流,还有一道无形的阻隔: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这是由于很多村落远离城镇,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再加上居住分散等原因,过去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局限在小范围、本民族内。
基诺族青年先者就经历过不擅长普通话带来的尴尬。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热带雨林茂密,气候温润,我国最后确认的一个民族——基诺族,就生活在这片600多平方公里的山林中。这里古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有一次,山里来了几位从北京来调研的老师,作为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先者负责向他们介绍基诺族文化。由于紧张和不善于说普通话,先者刚说了一半,就说不下去了。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不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如何让外界了解本民族文化?”
一名彝族妇女在展示刺绣作品
2023年的特懋克节,先者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特懋克节是基诺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基诺语意为“过年”。先者热情地向外地游客介绍基诺族文化。这次,他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
“我遇到了好时代。”先者这样总结自己这两年的进步,“国家出动人力、物力帮助我们少数民族群众学普通话,给我们办免费的普通话培训班,还经常有大学生志愿者来村里教我们学普通话,手机软件也很好用,平时没事就可以用测评功能校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说着还熟练地点开了手机里的“语言扶贫”App。这些年来,许多像他一样的少数民族群众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会了普通话,用先者的话说,悄悄练习普通话,然后惊艳大家。
学好用好普通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是兔年,我们绣这幅画的寓意就是‘兔年吉祥,幸福安康’。”
在楚雄州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丁兰英正在给绣娘进行彝族刺绣针法培训和普通话推广。她说,像这样的培训,厂里经常办。
“40岁以上的绣娘大多不会讲普通话,而20多岁的年轻人在刺绣技巧方面又有所欠缺。如今我们公司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搭配,让年轻绣娘教普通话,让年长绣娘传授技艺、针法,大家共同进步。”丁兰英说,通过彝族刺绣的纹样、颜色、绣法等一些常用词,一字一句地教绣娘普通话,更有助于绣娘们有意愿且大胆地说出来,这种技艺和语言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加深绣娘对语言的理解,又传承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寨景区,演员在表演基诺大鼓舞。
作为彝族女性世代传承的、古老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刺绣技艺,如何在传承推广彝族刺绣的同时,探索出一条能够帮助绣娘们增收致富的方法,这始终是云南民族工作的一个重点。据介绍,早些年,南华当地的很多彝族绣娘不会说普通话。因此,当地积极开展双语培训,现在有六成左右的绣娘能做到又会说普通话、又会写汉字,这也让当地的刺绣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好。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于各族优秀文化人才更好地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举的方式去传播民族文化,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更加便捷地、更具亲和力地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传播和推广。
除了彝族刺绣,近年来,云南还将蜡染、剪纸、斑铜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纳入培训内容,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合理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并进
“姑姑是什么意思呀?”
一名德昂族男孩在跟着老师用汉语读完儿歌《家族歌》后,认真地向老师发问。
这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九年制学校“关爱乡村青少年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课”上的一幕。负责这堂课的是保岩华老师,作为德昂族青年干部,他志愿加入了正在三台山乡开展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程志愿扶贫项目。
面对孩子的提问,保老师笑着回答说:“姑姑的德昂语是gan,我用德昂语来翻译一下这些称谓。”班级的学生大多是德昂族,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汉语,保岩华采取的方法是双语互译,也就是让孩子们自己为汉语儿歌《家族歌》“创作”德昂语版,并回家教会大人和村里的小伙伴。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省份,云南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采取了大量措施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是民族文化的富矿,几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共同创造并形成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民族语言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依法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云南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自由,创造一切条件方便他们学习、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楚雄州两名彝族妇女在看商品手册,她们正参加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2015年,云南民族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启动了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全省的语言资源进行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保存下来。
同时,云南还在民族地区提倡使用“双语制”,鼓励少数民族干部既要担负起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责任,保留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能力,又要能够在一些特定且必要的场合具备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直过民族”集中的地区,许多县都将扶贫政策录制成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全县各村寨播放,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听广播中了解政策、学习普通话。
中国语言保护资源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暨南大学语言资源保护中心主任甘于恩说,普通话与方言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普通话和方言不是同一层次上的交际工具。普通话是全民共同语,是官方语言,而方言是区域性的,是民间语言。通过明确界定,普通话和方言可以做到并行不悖,甚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人口大国,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能增进民族间、地区间交往;而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对人类思想丰富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