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仝一
打破地域区隔、消除交流障碍、传播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水平、增加就业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直接改变了云南的经济社会面貌,那么推广普通话则帮助无数群众走出深山、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进一步改变了云南各族群众的当下和未来。
怒江州少数民族小朋友李晓成用普通话为动画片《乡间童话》配音。
作为我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2020年前,仍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普通话交流障碍;部分偏远山区的群众因语言不通,导致难以学习国家政策、先进技术,从而制约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民委的指导支持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的业务指导下,云南各地多举措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从孩子与成人两方面入手,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融入学校教育、日常生活、职业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交流障碍和实用技能缺乏问题,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取得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截至2022年底,全省129个县(市、区)少数民族群众会说汉语比例达98.73%,普通话普及率为79.24%,“说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已成为云南各民族的普遍共识。其中,全省25个边境县(市)的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已实现清零销号121个,不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已由2021年的4.2万人下降至3万人左右,18—60岁少数民族群众基本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无障碍交流,也为我省今年底实现374个沿边行政村销号清零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强语兴教、培根铸魂,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云南充分发挥学校“推普”主阵地作用,启动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并形成制度;以民族地区普通话不达标或达标等级较低的教师为重点,开展普通话培训;各边境州(市)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创新形式和载体,以学生带动家庭,扩大普通话的覆盖面。
在云南楚雄紫溪镇,有一所板凳山民族小学,该校建于1992年,是附近8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唯一一所州办全寄宿民族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99%。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推广,让入学时几乎不会讲汉语的孩子们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芒、脚下有力量。
怒江州少数民族小朋友李晓成用普通话为动画片《乡间童话》配音。
作为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办学30多年来,板凳山民族小学始终坚持国家标准,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做到“教、学、研、评”系统推进,创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广泛增进“五个认同”;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让少数民族孩子从学校“走出去”。30多年来,从这里毕业的几百名学生经过初中高中的学习后,很多顺利考入大学,让一批批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成长。学校在结合现代教育的同时,还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传统技艺教育活动等,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开展彝族刺绣、传统乐器以及彝族左脚舞、彝族羊皮鼓舞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让各族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亲身实践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心中深深扎根。
在云南西南部的临沧市,有这样一位教师,用专业和实干践行“推普”使命,他就是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赵卫华教授。作为国家语委专家库专家,从教35年来,赵老师一直为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隔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而努力。为了帮助偏远山区普通话表达有困难的学生,他经常开展普通话公益讲座,训练他们的普通话发音技巧,让许多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的学生从不自信、不敢开口,到逐渐愿意说普通话,并说得越来越标准。赵老师先后指导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23名,主持指导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开展普通话等级测试累计达9万余人次。入选“云岭大讲堂”主讲人,长期担任大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留学生征文演讲大赛、云南省“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等赛事评委。通过时事政策宣讲、学术讲座、技能培训、专业咨询等形式,面向160余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区(村寨)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等领域社会服务共180余场(次),服务对象累计超过1.5万人次。2023年,赵卫华教授荣获教育部、国家语委颁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称号。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项目志愿者给德昂村寨小学生上语言培训课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学校目前有500多名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独龙族。在峡谷深处的这个现代化校园里,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有一个学生叫陈北运,她用一双小手牵起一个家庭,带动父母和奶奶都学会了普通话。小北运说:“老师教我们读书写字,我才知道了好多好多知识,看见了更大的世界。回到家,我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奶奶和爸爸妈妈听,还教奶奶普通话,现在她也能和北京、上海来的游客交流了。”北运2008年8月8日出生,那一天正好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父亲给她取名“北运”,不仅是为了纪念,更希望她走出大山,在大城市扎根。关于大城市,北运有自己的想象: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这源于她在书本上读到的内容。她的家乡独龙江乡,因为脱贫攻坚已告别贫困,成为绿水青山里古朴又现代的幸福小镇,但还有更大更广阔的世界等待和她一样的独龙族少年去探索。普通话会成为他们的翅膀,飞过层叠的青山和蜿蜒的江水,让更大的世界听见他们更多心声。在独龙江,在云南,成百上千个“陈北运”的小手拉紧“奶奶”们的大手,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近年来,云南聚焦做好语言文字发展规划,强化“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在学校”,通过统筹安排、系统部署、凝聚合力,更加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截至目前,云南全省10144所学校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累计组织12926名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学前学会普通话目标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全覆盖提前实现,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取得新突破。同时,积极搭建宣传交流平台,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常态化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征文活动,并在《今日民族·中小学版》开设专栏。
过去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座桥梁得到了改观,“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语言梦”正在逐步实现。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云南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坚持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重心向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合力打通推普用普“最后一公里”,巩固拓展推普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
“唱支山歌给党听,国富民强万事兴,各族人民一条心……”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保山市潞江镇丛岗村的文化广场上山歌声不绝于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用淳朴的方式感谢党的好政策,用嘹亮的歌声唱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唱歌的群众说,他们大多是高黎贡山搬迁而来的傈僳族、汉族移民,早些年,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平时多使用方言,不太会说普通话。为了能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融入,当地积极组织文艺汇演,还开展“移动小广播”“讲民族团结故事”等活动,推动普通话进社区。
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每个人的力量都不可忽视。云南省组织动员青年力量,开展推普志愿服务,目前组织、招募了民汉双语志愿服务者300余人,成立了32支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小分队。大学生志愿者1400余人次暑期深入“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9个县334个村寨开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规范开展双语志愿服务,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各边境州(市)按照边境农村劳动力“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和目标,开展“职业技能+普通话”培训;强化对怒江、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重点群体培训;精准化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比如,德宏州采取“自学、集中式教学、送教上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精准化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迪庆州聚焦宗教教职人员等重点群体,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学得会、说得出、用得了”普通话,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面向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语言文字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训计划成效显著,对11.3万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45岁以下人口进行普通话培训并取得了培训合格证,做到有教室、有教师、有教材、有学员。民族地区中小学也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作为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全面推进学校普通话教学。
2021年,制定了《云南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针对民族地区、党政机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能力等,提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具体举措。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合理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工作人员在教村民使用“语言扶贫”App。该App涵盖1000句常用语和当地500个高频词,主要功能包括识字课程、日常生活、自主学习等模块。识字课程包含学、练、测,让学习者通过阶段性的学习认识汉字,并将普通话学习融入常用语境及场景。
令人欣喜的是,云南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农村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如今成效突出。普通话在提高劳动力基本素质、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增强就业能力、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依托信息化的“翅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速度显著提升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语言文字信息化、数字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云南在全国率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广普通话,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效率变革。
在福贡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润福社区,窗明几净的屋子里,30多岁的傈僳族汉子坡李言正在用政府发放的语言扶贫定制手机打开“语言扶贫”App,利用测评功能校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这些年来,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都和坡李言一样,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习普通话。通过“语言扶贫”App,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采取线上自学、线下帮扶等方式,轻松学习普通话。
云南开发推广“语言扶贫”App,创新学习方式,将普通话学习融入常用语境及场景,成为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和常用汉字的“掌中宝”,为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插上信息化的“翅膀”。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12.35万名不通汉语少数民族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创建普及普通话示范村(行政村)701个。累计发放语言扶贫定制手机2万余台,帮助42.18万人通过手机App学习普通话、认读常用汉字。同时,加速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信息化改革创新,使云南成为全国第一家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业务纳入本省政务平台的省份,优先入围教育部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机评打分和PSC6.0新系统推广使用第一批试点省份名单,使云南省在“互联网+语言文字测试”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创云南省语言文字测试信息化新局面。
结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019年2月3日,6岁的腊八和5岁的芳芳,走出大山,来到北京,走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面对全国观众,身着怒族服装的腊八和芳芳用稚嫩的童声,背诵了一首《春晓》。
从不会讲普通话到去北京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这条路对于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腊八和芳芳来说走得不容易,中华传统诗词,是这条路上山里和山外链接的纽带。录制完《中国诗词大会》回到家乡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腊八开始在碧罗雪山深处用普通话唱着从北京学来的歌:“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章,周秦汉唐数不尽风流倜傥,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章,宋元明清英雄威武登场!”
孩子们从小掌握通用语言,消除交流障碍,同文同语、共学共进;大人们学习通用语言,打破地域区隔,增加就业机会。多年来,云南推广普通话的行动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泛赞誉。然而,润物细无声,这项行动的深远意义却不止于此,更成为了云南“各民族团结紧如石榴籽”的推手,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