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晓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喜欢用这句诗形容老师。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老师更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者。
李青霖
相信没有同学不喜欢风趣幽默的老师。作为曲靖市第二小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的李青霖老师,她的课堂永远都能听到孩子们收获知识后的欢笑。
作为语文教师,李青霖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课堂教学设计得风趣又富有生活气息。不管多么深奥的道理,在她的分析下,都会变得通俗、鲜活起来。这也让李青霖在课堂教学竞赛中多次崭露头角,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一等奖。
李青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体现在创新上。她除了使用学校规定的教科书之外,还积极研发特色课程,进行教学创新。她充分利用云南曲靖的“爨文化”,在学校开设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校内外一致好评。2019年,李青霖提出“全员、全学科思政”的教改模式,开发课程资源,主编了《对党的朴素情感》《阳光路上》等校本教材。
李青霖还善于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她在各级核心刊物发表文章近30篇,论文《如何引领学生在情境中随文识字》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科研课题教研论文类一等奖。她主持的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获国家级课题一等奖。另外一个课题《用文化的方式做有灵魂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被云南省选送教育部。她还领衔创建了“云南省李青霖名师工作坊”,在教学研究中获得了国家级的荣誉。
在云南省开展的教育帮扶活动中,李青霖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20年,她通过教育部遴选,作为全国10名校长志愿者之一,前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城墙坝完小参与“手拉手”帮扶和支教帮扶活动,和来自各地的教师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帮助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近几年,她还组织学校教师到宣威、富源、陆良开展结对帮扶,参加曲靖市“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帮助宣威市西泽乡马嘎小学进行校园提升建设。
杨斌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不断前进的力量,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人。”说这句话的人是杨斌。
1990年,杨斌成为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在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他兢兢业业,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反反复复地进行实验,追求尽善尽美,这不仅仅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严谨,更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
他所从事的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依赖团队协作,所以他很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每年入学季,他都会把新生们组织起来,举行篮球比赛,无论多忙,每场比赛他都会参加,而且一定会参与每个队打一场比赛。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
在攻克科研难题的过程中,杨斌培养出了博士和硕士60余人,这些人有的成长为国家级人才,有的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凭借着这批人才,他打造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真空冶金创新团队和工程研究中心,还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把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获得国家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0余项,解决了稀散金属、贵金属等国家战略金属绿色高效提炼的世界难题。
张馨予
如果有一个人,她研究民族刺绣近20年,擅长手工刺绣的设计制作,能够将民族的、传统的元素赋予现代的、时尚的气息,你一定会认为,她是个民间艺术家,但我告诉你,她是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的一名美术教师——张馨予。
手工刺绣和教育,都是张馨予热爱的事业,而她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张馨予开设了手工刺绣的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参与手工刺绣、拼布等活动。她的才华,以及对教学的热情,感染了很多学生和年轻教师,让他们爱上了传统手工艺。
从2014年开始,张馨予还负责组建了“巧作”手工团队,参加的学生达4000多人。这个庞大的师生团队专注于红河州民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展刺绣、布艺、编织等工艺的设计、创作。她指导团队多次参加技能大赛,获得了许多奖项,一些个人独创或参与创作的作品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如此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为她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她将自己的感悟提炼、升华,写成论文,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刊物发表,其中,论文《和谐高效引领幼教生喜爱美工课堂》获国家级一等奖,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职教论坛》上。
张馨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体现出了她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祝愿。在2022年的一次全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中,她参与设计的作品“石榴花抱世界,同心共圆中国梦”生动诠释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评委,获得了比赛的金奖。
魏东菊
“我愿做一名阳光和快乐的老师,并用我的快乐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激励每一名学生,使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乐于求知的精神。”这句时常挂在数学老师魏东菊嘴边的话,也是她的教育初心。
1990年从教以来,魏东菊从乡镇辗转到城区,经历了多次工作调动,但不变的是她的教育初心。
优秀的老师,都懂得润物细无声地关爱学生。刚调入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工作时,魏东菊发现有一个班的男生上课大部分人都爱讲话,经常故意在课堂上嬉笑打闹,且屡教不改。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爱起哄的学生中有两个“带头人”,而他们成绩也总是不及格。于是,她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经过了解,这两个“带头人”中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另一名学生被父母视为没有希望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鼓励,他们就有了厌学情绪。找到原因后,她先是找机会和两个孩子接近,他们一开始还对她有所防备,缄口不言。在她不厌其烦地引导下,两个孩子慢慢地接受了这位“大朋友”,他们会和魏老师一起聊天、谈心。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两个学生有了明显的改变,学习态度焕然一新,成绩提高了,班里的秩序也好起来了,上课再也没人捣乱了。
魏东菊在教学中也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为了上好一节课,她会翻阅大量教学资料,研究教法,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她还敢于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平等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的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现在,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的魏东菊,依然积极参与教育帮扶,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依托“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坊”和西双版纳州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平台,她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全州课程改革。
凭着对教育无比挚爱的情怀,她默默耕耘在西双版纳教育教学的沃土上,用辛勤的汗水、渊博的学识、崇高的师德谱写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