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古都,千年铜都的古韵今声

放胆去旅行
2023-09-04 11:40

会泽公园内的嘉靖通宝古钱币雕塑。.jpg

会泽公园内的嘉靖通宝古钱币雕塑。会泽因藏有“ 嘉靖通宝”开炉纪念币而被称为“钱王之乡”。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于云南造钱,是云南铸币的开始。为纪念开炉,特用黄铜铸造了一枚“嘉靖通宝”,直径58厘米,重达41.7公斤,堪称“钱王”

文·图  /  白云逸

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有一类叫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国有142座城市获此殊荣(截至2023年3月15日),云南有8座,会泽是其中之一。

文化名城,有赖文化,而文化根脉,贵在传承。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会泽,文化底蕴深厚,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城中尚存的明清时期民居,院落多姿,古朴风雅,高低错落的巷子串连着散落的古民居,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随便走进一条幽深的巷子,就踏入了历史厚重的门槛,站在有些萧索甚至有些颓败的老墙、门洞、古树下,远古的风烟扑面而来,它们不仅承载了会泽人的乡愁记忆,更是这座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

若有闲暇,踏着长满青苔的石板小路,沿着长长的蜿蜒巷道,你还会偶遇许多飘逸着古韵的地名: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卖鱼街、义仓街、铜匠街……

古老的名字,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翻开历史,古城曾显赫天下,“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会泽的历史,就是一部3000年开采、冶炼、铸币、运铜的历史:早在3200多年前的商朝晚期,会泽生产的“堂琅铜洗”就享有盛誉、远销全国……

那么,数千年之后的今天,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如何让古街古巷、古树古风重新焕发生机,并保留让会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气息呢?

斑铜杯子

沸腾的小罐炕茶

斑铜花瓶

斑铜工艺品

小罐炕茶:“苦尽甘来”的历史余味

在会泽的乡间,好多人家的屋子都有一个火塘。通常是在堂屋中间的地上挖一个坑,把烟囱接到屋外,平时做饭、烧水,冬天的时候,大家就围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拉家常。每家的火塘上面都会挂一个链子,链子的下端有个铁扣,烤火的时候上面就挂着一壶水烧着,烤火的同时,水也烧开了。如果有客人来,主人就会把烧水壶换成一个陶罐,待到陶罐烧红时,再放进去茶叶,也就开始了“炕茶”。

据说,早在300年前,会泽人就有了炕茶烤茶的习俗,据《会泽县志》记载:会泽人好饮茶,常年不断,城里有茶铺,乡街子上设茶摊,一般在家自沏自饮,农民普遍饮“炕罐茶”。

炕茶讲究火候。陶罐在火上烤热后,就要放入茶叶边烤边簸,茶叶烤到色泽微黄时,再倒入少许开水,放在火上,烧开后边烧边饮。烤茶同样讲究技术,茶叶烤好后倒水时,不能倒太满,否则烧开后水往外溢,淌到火里扬起灰尘,把茶弄脏。如果茶烤好后倒入开水时响声不断,声如雷鸣,就叫“雷响茶”,是烤得最好的上等茶,茶的颜色浓艳,清香扑鼻。如果开水倒入茶罐后没有响声,那就是“哑巴茶”,这种茶的色、香、味都差点意思。

炕茶在会泽农村一直是待客的重要礼仪,因而会泽的男人们都要掌握这门技术。据说,老丈人相女婿的时候,这是必考科目,如果把茶烤焦了或者是做出了“哑巴茶”,就证明小伙生活能力差,娶媳妇的事,多半要黄了。

家住会泽县新街回族乡花渔村的马开黎,从小就看着爷爷在火塘边炕茶,喝爷爷炕的茶,再啃几口粑粑,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房子不断翻新,大多数人家已经没有了火塘,小罐炕茶也濒临失传,一个民间传统茶道文化即将消失。但他久久不能忘怀那口炕茶的香味。

为了留住那一口历史的余味,2009年,马开黎在者海镇创建了小罐炕茶厂。执着炕茶的他,还研发了一种灯笼形的大型土陶罐,这种土陶罐(其制作技艺同样是非遗项目)用会泽本地的耐火泥烧制而成,陶罐的中间,是一根可以转动的轴,把陶罐架在煤气灶上,转动陶罐,烧出温度,放入茶叶,像烤爆米花一样边转动边烤,炕至茶叶微黄后出炉,再用会泽烧制的土陶罐装起来密封,客人拿到后,直接用开水冲泡就可以饮用了。这样炕出来的茶既方便冲饮,又保留了古老的小罐炕茶的香味,很受欢迎。

小罐炕茶,说白了讲究“熬”,就这么熬着,马开黎的性子也熬得越来越淡定通透。在他看来,喜欢小罐炕茶的人,与其说是对茶饮本身上瘾,倒不如说更多喜欢的是茶文化里隐含的一种含蓄和通达。茶叶、开水在罐中慢慢烤慢慢煮,上下翻动……泡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地,便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 而会泽人的处世之道,就在这沸腾的一杯茶里。

马开黎小罐炕茶不仅在会泽县的土特产店里售卖,还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地。他的小罐炕茶厂也成为村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小罐炕茶让会泽人在享受“苦尽甘来”的回味的同时,还为会泽群众带来了财富。

2020年4月,会泽小罐炕茶制作技艺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在我们的小罐炕茶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了,在市场上也小有名气了,接下来我们更要保证炕茶的品质,让炕茶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将它发扬光大,让我们会泽群众都能享受到我们本土的特产。”谈起小罐炕茶的未来,马开黎信心满满。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jpg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历史悠久,是历史上云南最早设置的四个郡县之一。古代就以盛产铜、铅闻名,清朝时,铜的开采和冶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西南的铸币中心。会泽现存古城是清代所建,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城中会馆林立,不仅有被誉为清代云南省古建之首的江西会馆,还有位于古城街道三道巷的唐继尧故居等

斑铜:从天然到绝技,从传统到创新

夏日午后,阳光穿过古城的树缝,一缕缕落在正在埋头制作斑铜的张伟的头发上。

张伟是云南会泽斑铜非遗传承人,经营一家斑铜作坊,此时,他正在专心制作一件孔雀造型的斑铜瓶器。

经成千上万次的锤打,在烈火灼烧中,张伟手中的斑铜作品成形了。如果是外行人,大概会有些失望,这些红褐色外观的斑铜作品似乎与普通的铜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接下来,张伟小心地将这件作品放进了一种祖传秘制的药水里。当再次被取出的时候,这个孔雀瓶发生了“蝶变”:古铜色的底色上,斑彩生辉,紫金、金黄、赤红形成了美丽的晶斑。刚刚还普普通通的孔雀瓶,瞬间变得栩栩如生、耀眼生辉。

这便是斑铜制作中的“显斑”工艺,也被老一代斑铜手艺人称作“最美丽的瞬间”。

在先秦时代,云南就因产铜而闻名于世,会泽、东川、昭通一带出产的“堂琅洗”“朱提洗”是最有代表性的铜器,畅销全国。位于滇东北的会泽,曾是滇铜运往京城的第一站,“铜乡”之名随之远播四海。铜矿的丰富、制铜工艺的发达,慢慢孕育出会泽“斑铜”这一门绝美的手艺。

张伟说,斑铜本是铜中杂有金银等其他金属,并未全然融合而形成的辉斑,有深蓝、紫金、赤红等颜色,其中最耀眼的是金黄,表面抛光后,古铜色的底子上晶斑耀眼,后来人工也可炼制。明清时,手工艺人就制作瓶、鼎、炉、罐等斑铜制品,美不胜收,观赏性高,也价值不菲。《新纂云南通志》就记载:“形式古雅,远近购者珍之。”

会泽江西会馆。.jpg

会泽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位于会泽县城老街。随着会泽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西南的铸币中心,便形成了会泽独有的会馆文化,会馆群体连袂成片,既遥相呼应,又各具特色,构成一个规模宏伟的古建筑群。江西会馆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一座

2008年,会泽斑铜制作技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加工工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伟的父亲张克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张伟是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在一家企业工作,待遇不错,并没想过子承父业。但2013年父亲重病,眼见张氏传承300多年的斑铜工艺面临失传,张伟毅然决定辞职,回到家乡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项古老的手艺,成为会泽斑铜新一代传承人。2014年,他创作的自然铜原料作品“生斑花瓶”被云南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与父亲不同,在传统的鼎、瓶、樽等器皿造型外,张伟还设计了不少新的造型,包括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斑铜钢笔、葫芦挂饰、斑铜茶刀、吊坠,等等,有些还成为了受追捧的文创饰品。

不过,在张伟作坊里的展览架上,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的还是一件有点年头的传统斑铜作品。这件作品已经有30多年历史,晶斑依然散发着亮丽夺目的光芒。张伟说:“这是父亲留给我的一个珍贵的遗产,我要把这份美传承下去。”

从小罐炕茶到斑铜,会泽的很多从国家到省市各类非遗及文创产品,都在不同程度为古城引流,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同这里的古树古民居一道,为会泽古城营造了古朴的人文气息,也让氤氲在会泽古城千年的文化根脉,得以传承和延续。

有网友这样形容古城:“一踏进修旧如旧的古城,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你好像同时看见了古城会泽的“前世”与“今生”……

的确如此。在不断守正与创新中,古城的前世今生遥相辉映。这座充盈着千年诗意的老城,正在仲夏的晨钟暮鼓里,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 黄薇)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