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云逸
多彩的民族风情、厚重的红色记忆……它们既是 游客的“打卡”地,又共同构成了富宁的文化特色。
富宁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苗旺、同文 两县接壤,东与广西百色、那坡等五县(区)毗邻, 国道 323 线和衡昆高速公路贯穿县境,是云南通往广 西、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东大门”和“出海口”,也 是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
从地理的角度来说,位于云南省最东端的富宁, 可谓边陲之地,但地理的偏远并不等于孤悬一隅,从 秦统一中国开始,就纳入了中国版图。
地理上所处的低纬度,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气候 温润、山苍水碧和丰富的资源。所以,虽然建置历经 郡、州、县等变迁,但名字一直有个“富”字:富州、 富县(富宁县曾用名),从某种角度说,这不失为一 个美好的愿景。
多彩
四月的富宁,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扁桃花飘香。 几阵春雨过后,有些扁桃悄悄地成熟了,用手轻轻揉 捏,再剥开一小块果皮,用嘴吮吸,香味浓郁,酸甜 可口。富宁老一代的人尤其喜欢这种味道,他们世代 种植扁桃树,扁桃的气味已深入骨髓,那似乎是一种 与生俱来的味道,祖先的味道。
富宁是一块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生活着汉族、 壮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 6 个世居民族,大 家团结和睦,相亲相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 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比如壮族陇端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彝 族跳宫节等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我们此行要探访的,是位于富宁县东北部剥隘镇 的一个壮族村寨——坡芽。坡芽在壮语中的意思是“山 花烂漫的地方”,名副其实,寨子里到处是翠绿色的 竹子和芭蕉,菜畦散布于房前屋后,其间点缀着很多 山花,粉的、黄的、红的,恍若世外桃源。寨子里清 一色的干栏式建筑,房屋墙体由浅黄色的黏土垒成, 时不时还会有几声悠扬的歌声从屋里飘出。名扬天下 的坡芽歌书,就来自这里。
村里的坡芽传习馆,门前有块木门板,上面刻有 81 个“密码”般的象形符号,像 81 个谜语,随便选 择一个,有村民就会亮起歌喉,唱出一首婉转悠扬的 壮语民歌。这 81 个符号,对应了 81 首古老的壮族情歌, 正是传承千年的坡芽歌书。村民说,这 81 首歌,完整 记录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遇到相识、相知、相恋并相 约白头偕老的情感历程,是一个回环婉转的爱情故事。
2006 年,坡芽歌书在坡芽村被发现,2011 年入 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首几乎与《诗 经》同龄的情歌,在岁月的变更中,就这样以活态传 承的方式一直被传唱,一直唱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
村落里盛开的花海
红都
人们经常用红土地来描述云南,而在富宁,“红” 绝不仅仅是对土壤特性的描述,云南第一块红色革命 根据地就在这里。
玉泉山坐落于富宁老县城,沿着山一直往上爬, 到半山腰的位置,是富宁革命纪念馆。
1929 年 12 月,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 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唤醒了沉睡的富宁各 族群众。1931 年底,红军队伍踏上富宁,并建立了以 富宁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活动范围达广 西、云南、贵州 3 省 28 个县(市),4 万多平方公里 180 余万人口。富宁也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创 建最早、斗争范围最广、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块红色革 命根据地,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在南方坚持游击战的 重要根据地之一,仅富宁县内就有 2000 多名各族儿女 积极投身革命队伍,被誉为滇黔桂边区及云南“红都”。
因为有了共产党,西南边陲的滇黔桂边区各族人 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有了指路明灯,在革命斗争和社 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取得了 一个又一个胜利。
1987 年 1 月 12 日,展现这段历史的富宁革命纪 念馆开馆。30 多年来,纪念馆向人们讲述着富宁各 族人民投身革命的故事——富宁县第一位共产党员, 也是第一位投身红军队伍的李杏锦;曾经受地主欺 压,后来成为红军进入富宁带路人的刘家华……
或许历史已经远去,但是摆放在纪念馆和英雄碑前 的鲜花,告诉大家,那些年岁里的人和事,没有被遗忘。
厚重
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昔日烽 火岁月,今日已积淀成富宁老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富 宁人民的幸福生活。 上
午 10 点,普厅河畔,幸福桥旁。
虽然天气有点阴沉,但并没有影响罗婆婆和朋友 们跳广场舞的心情。数年如一日,她们一吃完早点, 都会走路来到这里跳舞。
穿城而过的普厅河,被称为富宁人民的母亲河。 小城的人们,茶余饭后便会到普厅河畔散步聊天,赏 景休闲。
“我有老年证,坐公交很方便。身子骨还可以, 等会儿回家还买菜呢。”四通八达的公交网、宽敞的 河畔广场、熙熙攘攘的菜市场……罗婆婆的一天过得 很充实。曾经的老县城已被高楼环绕,但传统的生活 方式自有天地。富宁的幸福当下,滋养着许许多多像 罗婆婆这样的老百姓。
漫步普厅河畔,南桥、文化桥、灯笼桥、彩虹桥、 幸福桥,重重叠叠,站在幸福桥上眺望,普厅河就像 一条桥的河、河的桥。桥下河水静静流淌,血与火的 峥嵘岁月,静静地躺在历史的深处。这里是富宁人的 休闲之地,也是富宁的文化记忆之一。
文化记忆,是一个城市生存状态最重要的记忆, 每个城市都可以找到它特有的文化符号,从而与其他 城市区别开来。而富宁的文化基因,融合了多元的民 族文化和红色历史,有别样的魅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千姿 百态的富宁来说,也许,只有用自己的双脚踏踏实实 地踩在壮乡、苗岭、瑶山、彝寨之后,才会有独特的 富宁体会。
(责任编辑 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