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从何而来?——云南传统戏剧概说

聚焦
2023-04-27 20:01

◇ 文  /  九州

202303-05211.jpg

▲花灯戏《探干妹》

作为久负盛名的“歌舞之乡”,云南的歌舞早已名声在外;然而,在艺术水平上毫不逊色的云南传统戏曲,却常常为人所忽视。事实上,现存20个传统剧种的云南,是国内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而且,云南戏曲丰富多彩,它的艺术特色很难用一句话定义。

由于民族众多,云南的传统戏曲不仅有大家熟悉的滇剧、花灯、关索戏、皮影戏,更有富于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傣剧、彝剧、白剧、壮剧、佤族清戏。纷繁众多的流派、剧种,显示出云南传统戏曲的兼收与并蓄。

202303-05212.jpg

▲白剧是大理地区的传统戏剧

传统诞生于文化交流之中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几乎没有哪种艺术形式属于一个族群的独创。纵观人类历史,文化繁荣之际,多处于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之时,就连当今的国粹京剧也不例外。

稍具戏剧常识便知,京剧并不是“北京人”的发明。它的诞生,最初源于徽班和湖北汉调的合作,同时也接受了昆曲、秦腔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甚至还吸收了很多地方的民间曲调。这些元素在京城相遇,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在今天的模样。

滇剧,作为云南地方戏的集大成者,也经历了类似的生长过程。在艺术上,滇剧继承、吸收了京剧、川剧、秦腔及汉剧的一些特点。滇剧三种主要声腔之一的丝弦腔,即源于早期的秦腔,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的乐器也和秦腔基本一致,而且在唱法上,保留了秦腔高亢、激越、强烈的特点。在滇剧600多个传统剧目中,唱丝弦的就占半数以上。

但是,滇剧也有与秦腔不同的部分。由于受到云南语言、民歌的影响,滇剧也不乏柔婉细腻的唱法,比如《西施梦》采用的就是婉转凄婉的唱腔,借此抒发西施复杂而丰富的内心情感。

滇剧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改用以昆明话为代表的云南方言演唱。对于许多戏剧“小白”来说,通常是通过判断方言来区分京剧和滇剧。至于很多细微的差别,则需要专业的鉴赏眼光才能发现。比如说到脸谱,滇剧和京剧就有一个小小的不同。“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在京剧以及其他剧种中,关公都是红脸的形象,象征他的忠义人格。滇剧中的关羽也是红脸,但却在腮上加了一个明显的黑疤点。根据滇剧老艺人的解释,这是因为关羽曾经投降过曹操,所以他并不完美,这个黑疤点就是他人生中的“污点”。

和其他剧种相比,滇剧更重视情感的表达,注意刻画人物复杂细微的心理活动,这和云南人的性格和情感表达方式有关。比如同样是演出《三击掌》这个故事,滇剧和京剧的强调点不同。因为王宝钏要下嫁薛平贵,她的父亲王允要和她三击掌断绝父女关系。在京剧里,强调王允的门第之见,强调礼教的威严;在滇剧里,则强调王允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女儿无法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而心痛不已。另外,滇剧里的穆桂英比京剧里的更大胆、率真、野性泼辣。

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曾对滇剧有一句非常高的评价:“真正能保持中国之正统者,唯有滇戏。”在他看来,滇剧不仅清晰地展现了南北声腔之间的交融,更难得地保留着一种粗犷、豪迈的气质。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的生命精魂,当京剧、昆曲逐渐精致化以后,滇剧的质朴、真实、接地气就变得独具韵味。

202303-05213.jpg

▲关索戏

传统需要各民族“百花齐放”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造就了云南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戏剧种类。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艺术。

产生于明末并流行于滇西的白剧,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源于壮族元宵歌舞的壮剧,形成于清末流行于德宏的傣剧……云南的少数民族戏剧大都深受汉族戏曲影响,同时,也深刻地继承了本民族的唱跳传统。

对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来说,音乐就像盐巴一样重要,歌声就成为特有的民族符号。很难想象,失去了“大本曲”中的“三七一五”,白剧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了“吟唱体”(喊皇)和“念诵体”(喊货),还是不是傣剧?

就创作内容来讲,少数民族剧种是懂得“拿来主义”的,借用别人的剧本,用自己的方式再讲一遍,就成了反映本族生活的戏剧形态。比如,彝剧就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滇剧、花灯,然后说彝语、唱彝调、跳彝舞,在羊皮鼓的伴奏下开展,从而创立的剧种。

拿《大王操兵》来说,这个故事很明显是受了汉族花灯的影响,但彝剧在表演中则运用彝族民歌小调、民间舞蹈和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剧中人物也是彝族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语言,变成了具有某些彝族生活内容、思想感情和风土人情的演唱节目。

因此,云南的少数民族戏剧虽然受众不算大,但在本民族中,都有着很好的观众基础。傣剧、白剧、彝剧,在傣族、白族、彝族聚居区,有着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在德宏州,为了能预约到州傣剧展演中心的演出,有的村寨会提前半年或一年全额支付演出费用。只要有演出,就是盛况空前的大场面,村寨、广场、奘房……到处人山人海。甚至还有人追着剧团走,剧团到哪里演出,他们就跟着看到哪里。其他剧种亦是如此。

很难想象,在娱乐形式如此多样的今天,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仍然挚爱着自己传统的艺术形式。或许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仍然能够触动人心,讲述每个人的人生感受。毕竟,任何传统都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在异彩纷呈、开放包容的环境里,那些传统文化显得尤其珍贵。

跳出云南传统戏剧,站在中国戏曲这个更高的视角去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我国戏曲各剧种的一大特点。戏曲并非一湖冰冻的死水,而是一条滚滚流动的长河。站在“河边”,不免常常惊叹戏曲强大的同化能力,在互相借鉴中演变出纷繁众多的流派、剧种,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特点。

即使在世界戏剧门类中,都很难找到一种戏剧能像中国戏曲一样,包容各种表演形式,集唱念做打、歌舞杂技于一身;也很难找到一种戏剧能像中国戏曲这样,能够入乡随俗、随遇而安。一方舞台,唱尽柴米油盐世间冷暖,每个地方的传统最终都来源于民间力量的表达,只要这种传统没有脱离普通人的生活,它就会持续地在时代的舞台上活跃。

(责任编辑 王菁)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