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云南戏,半部中国史

聚焦
2023-04-27 20:10

◇ 文  /  九州

202303T03311.jpg

▲大型滇剧《赵五娘》

提到“传统”,就意味着要诉说历史。所有的传统,都有着漫长的积累,不可能横空出世。表面上看,云南传统戏剧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它却有着发达的历史根系,同时又在近代历史的突发事件中快速成长。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乐园,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云南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多元的歌舞文化,与汉族的乐舞、戏曲元素相融合,孕育了云南戏剧艺术的雏形。到了近代,云南的一些传统歌舞戏曲发展为成熟的戏剧。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大批戏剧艺人和戏剧作家流亡到云南,他们以昆明为中心,曾展开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戏剧救亡运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云南传统戏剧文化的繁荣。

202303T03312.jpg

▲杨慎画像

发达的根系:歌舞戏剧本一家

纵观世界各民族的戏剧艺术,几乎都是由古代的歌舞、技艺演变来的,云南也不例外。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悬崖上,考古学家曾发现史前人类留下的一些图画,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图画中大多呈现的是舞蹈画面,画中人物也都经过了明显的打扮,似乎是在举行某种活动。考古学家给出的结论是:这些图画中呈现出的活动,就是云南戏剧的源头。

到了西汉时期,云南迎来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云南歌舞逐渐进入中原视野。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在《上林赋》中写道“文成颠歌”,说的就是当时古滇国的民族歌舞。考古学家还在滇池边上发掘出古滇国人制作的一些青铜器,上面呈现出古滇国人的羽舞、干戚舞等舞蹈,与沧源崖画上的原始舞蹈一脉相承,并和汉朝的宫廷乐舞颇有相似之处。

东汉时期,云南民族舞蹈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舞蹈和奇技的合一,类似于今天的杂技,和今天的戏剧也有了些相似之处。

进入唐朝以后,云南各民族的舞蹈艺术达到了发展高峰。738年,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并逐步统一云南。8年之后,南诏王皮逻阁派使臣到长安朝拜,收到唐朝赐予的一支龟兹乐队。这支乐队里有许多新的艺术元素,比如包含多种少数民族乐器、4名舞蹈演员、5只颜色各异的狮子,以及24名舞狮人。拥有了这支乐队后,云南民族舞蹈越来越像戏剧。

公元800年,南诏向唐王朝献上一场大型歌舞表演——《南诏奉圣乐》,出场的人员有:舞蹈演员64人,乐工196人,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军乐部4支乐队,以及管弦乐、钟鼓乐……演员们4人一列,身穿民族服装,手执鸟羽,随着音乐节拍翩然起舞,场面蔚为壮观。这次表演震撼了长安城,演出了南诏歌舞的风采。

如果沿着歌舞的路子发展,云南的戏剧大概率不会是今天的模样。转折发生在明朝时期,那时,中原地区大量的流官、商贾、军人等进入云南,把中原汉族的多种戏曲声腔和时尚曲调都带了过来,云南的戏曲和说唱艺术也随之而来。这些戏剧元素逐渐融入云南歌舞,为后来的花灯、扬琴等戏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明代的云南出现了最早的剧本,并诞生一些剧作家,比如,被贬到云南的大才子杨慎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在云南写了不少戏剧剧本。剧本的出现,让云南的戏剧在重视音乐、舞蹈之上,增添了文学表现力,更加接近戏剧的模样。

由此可以看出,各民族的传统歌舞,是云南传统戏曲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原汉族戏剧元素的输入,则深刻地塑造着云南戏剧最初的样子。

202303T03313.jpg

▲滇剧《斩黄袍·战城》

逆境中的成长——自强不息方可成熟

说到我国的戏剧大省,很少有人想到云南。事实上,近代以来云南戏剧的发展始终走在前端。这主要得益于云南的边陲环境。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外敌入侵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云南由于较少受到侵袭,反而迎来戏剧发展的高峰。云南的传统戏剧在逆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渐趋向成熟。

滇剧,萌芽于清朝乾隆时期。当时,云南昆明商业贸易繁荣,城市经济发达,吸引了各地的戏剧班子来这里商业表演。每逢一些迎神、祭祀或者喜庆的日子,就是这些戏剧班子最忙碌的时候,各种地方戏剧依次上演,异彩纷呈。到了道光年间,这些表演各异的戏剧班子逐渐放下“偏见”,一起演出,慢慢融合,再结合云南本土的民族表演特色,于是便形成了一套新的戏剧形式——滇剧。到了清朝末年,随着“维新改良”思潮的传播,“改良”之风也吹到了戏剧界,戏台成为固定的表演场所,戏剧演员也从之前的“草台班子”变成了专业演员,滇剧表演由此走向了专业化。大概也是在这一时期,白族、傣族、壮族等民族也在各自的民族传统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戏剧——白剧、傣剧、壮剧等。

云南地区另一种影响力巨大的传统戏剧——花灯戏,同样是在乾隆时期开始萌芽的。将各种民歌、舞蹈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歌舞和花灯小戏,逢年过节时就成为乡村的必备演出。到了晚清时期,已经十分盛行。不过此时花灯表演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反映的是农村生活和一些历史故事。

说到花灯戏真正走向成熟,则要到全面抗战时期。日本侵华让云南人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在这种民族情绪之下,一些花灯艺人组成“农民救亡灯剧团”,创作了许多抗日题材的花灯剧,在云南各地巡回演出,鼓舞人民投入抗战中去。

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花灯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开始有了正式剧本和正式的戏剧导演,剧情结构、唱词、曲调的设计更加科学、丰富,同时还更加注重灯光、布景、服装、化妆和道具等,增加了对于舞台表现力的重视。这些进步都让花灯从“下里巴人”的农村演出,登上了大城市的现代化舞台。正是在抗战中,花灯这种传统戏剧完成了从民间小调到真正戏剧的华丽转身。

 抗战时期云南戏剧的发展,还得益于戏剧人才的大量涌入。抗战的爆发,使得许多戏剧艺术家历经艰险,从北京、上海这样的文化中心流亡到云南,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老舍、曹禺,还有国歌的词作者田汉等。此外,许多大学也迁移到云南。戏剧艺术家和学校师生凑到一起,共同推动了一场戏剧救亡运动的开展。他们创立剧社、制作剧本、组织表演,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不仅推动了云南戏剧文化的繁荣,还让云南戏剧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书写了云南戏剧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与此同时,云南的戏剧界也为抗战作出了极大的牺牲。1943年,在腾冲、龙陵相继被日军占领之后,滇剧玉林班演员张辅廷(艺名“草上飞”)请命于军事当局,深入日军阵地侦探敌情。舞台上练就的高强武功,与戏曲艺人擅长的化妆术,帮他完成了常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不幸被俘后不屈而死的牺牲精神,则是那一代戏剧艺术家爱国精神的写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方能走得长远。这也是直到今天,云南戏剧依然得以延续的强大动力。

可以说,一部云南戏剧发展史,也是半部云南视角下的中国史。它记录了云南各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记录了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印记,还记录了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的爱国情怀。因此,我们才能看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云南戏剧文化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之下,是那样的丰富多彩、那样的生机勃勃。

(责任编辑 王菁)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