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验 共话团结——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昆明片区座谈会

探索
2023-04-27 18:26

◇ 文  /  本刊综合    图  /  黄薇

202302TS01-1-.jpg

▲会议现场

3月17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昆明片区座谈会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召开。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宜良县清远小学、昆明市第三幼儿园等33所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负责人齐聚一堂,就如何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分享经验和做法。

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举措。座谈会上,8所示范学校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云南大学一直通过各种举措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学校调整充实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云南大学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方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领导班子目标考核,扎实推进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重构中国特色民族学理论,并创新机制,按照“学科+馆库”的思路,建立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博物馆;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文化品牌。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理解中国”“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寨;同时,还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读书会,在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高端论坛等方面取得实效。

云南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说课比赛等活动,建设一支能引领、能组织管理、能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同时,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讲座、宣传、文化建设、校园活动、演讲比赛、主题团课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品牌化。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1991年起开办云南省少数民族高中班,至2022年共招收少数民族学生2200名。通过本校教学名师与相关州(市)、县(区)民族中学教师结对帮扶,建立线上微信群,实现教学、教研、备考等方面的信息互通,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边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学校还成立了民族乐团、国学社,通过社团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与云南民族博物馆携手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昆明市第一中学积极贯彻民族教育政策,实现名校担当,是昆明市在培养迪庆优质生源、昆明水源地招生、民族生招生中人数比例最大的学校。同时,为存在经济困难、学习衔接困难的学生提供最广泛、最实际的生活补助和学习指导,努力让各族学生都能得到公平教育。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昆一中以校史和党史作为校本教材,做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协同育人。举行“校园之春”艺术节,为各族学生学习和交流中华优秀文化搭建平台,以合唱和课本剧的形式演绎共同的爱国爱党情怀,增强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方位认知。

石林县民族中学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与优秀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七个结合”工作,充分利用张冲将军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民族团结文化墙、校史校情展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阵地等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基地实践育人功能。

▲参观云南民族博物馆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在创建工作中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党建引领,学校党支部凝练了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压实党建责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一体的党建格局,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石榴花开育美好”党建品牌。二是课程融入,开设了“多彩的民族建筑”“民族歌舞大联欢”“彝族太阳图腾”“傣族竹玩”等别具特色的民族特色课。三是以文化人,宣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了解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营造了以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四是科研助推,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的内涵和质量。五是德育实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书活动,家校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尊重和欣赏。六是资源共享,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共同体。依托云南民族大学优质的办学资源,拓展课程外延,大手拉小手,共同传递“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从你我做起”的观念意识。

宜良县清远小学在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中下足了功夫。一是加强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来。二是精准发力加大推进力度。学校通过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主题班队会、师生书画作品展等开展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三是不断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以地方教材《奇山异水云之南》《童眼看云南》等为主渠道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让各民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了解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营造“融荣与共,和合校园”良好氛围。同时,加强语文、科学、劳动与实践、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渗透,开发好阅读、摔跤、武术、柔道、球操、航模、机器人等特色课程,激发团结拼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四是培养典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评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五是保障权益。通过各种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发展,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六是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注重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解政策法规,关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昆明市第三幼儿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教育”“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统教育”“利用优秀民族资源加强课程建设”三个内容为抓手,对学前儿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级新闻播报等形式,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引导;利用“六一”、国庆节等节庆活动及“党员奶奶讲故事”、参观民族村等对儿童进行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把剪纸、捏泥人等内容以及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美食等纳入课程,将藏族、蒙古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舞蹈融入早操;带领儿童学习孔雀舞、竹竿舞、手鼓舞等民族舞蹈;制作民族服装并走秀,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如傣陶、扎染、花草纸等;制作并品尝泼水粑粑、竹筒饭、五彩饭、酥油茶等民族美食。

2022年底,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全省首批300所学校列为试点。试点工作从组织保障、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氛围、教育实践、示范引领等方面明确了创建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形成教育效果好、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广大学生心中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

下一步,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还将联合下发《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管理办法》,学校负责人将要进一步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铸牢全体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好教学计划、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工作,推动重点工作任务落地见效,以期形成教育效果好、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带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广大学生心中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

(责任编辑 王菁)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