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浅谈

园丁在线
2023-04-27 12:01

◇ 文  /  曲靖市沾益区望海小学  陆花娥 

2023XX108.jpg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相亲相爱、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团结一心、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是开辟了民族团结的新时代。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是对孩子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是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素材。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学生传承民族团结精神,奏响民族团结凯歌。

巧用语文教材,树立民族团结思想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云南作家吴然的作品,以一所漂亮的边疆民族小学和谐欢乐的校园生活为背景,展示了“民族校园美如画,团结友爱是一家”的和谐画卷,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这所学校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学校里的学生民族不同、服饰不同、生活的村寨不同,但每天都向国旗敬礼,大家团结友爱、和谐相处、认真学习。学校里除了有大青树、铜钟之外,还有凤尾竹等特色鲜明的景物。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感悟心得: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生活着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各族同学都应该团结友爱、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巧用语文教材,学习民族团结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给予人们不断拼搏的动力,向美好幸福的目标奋进。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榜样更是一种力量、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彰显进步、鼓舞斗志、指引方向。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亲人》一文,是作家叶弥的作品,该作品获得第三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提名奖,讲述的是一个汉族小姑娘帮助一位苗族老奶奶的感人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汉族小姑娘和苗族老奶奶非亲非故,可是题目为什么用《亲人》呢?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和阅读,找到了答案:汉族小姑娘和苗族老奶奶虽然不是一家人,也不是一个民族,但汉族小姑娘和妈妈长期主动热情帮助邻居苗族老奶奶,连老奶奶的亲生儿女都难以做到,因此,老奶奶感到他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学生也在这亲如一家的温馨画面中,被汉族小姑娘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质感染,从而发自内心地向小姑娘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要用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从自己做起,从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用教材中的民族团结典范指引自己的行为。

巧拓语文课堂,开展民族团结活动

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课堂是孩子们梦想启航的地方,通过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丰富充实的校园生活,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一文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典型素材,课文紧紧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单元大主题,讲述了国家领导人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温暖感人的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吉祥、最神圣、最美好的节日,当然也是最隆重的节日。1961年的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而言,更显得幸福、难忘、珍贵,因为敬爱的周总理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共度佳节。课文不仅讲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幸福场景,还向读者展现了热烈、祥和的民族风情和氛围,折射出了国家领导人和各族群众不分彼此、心手相连的深情厚谊。

生活就是语文课堂,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美丽的风光”“奇妙的民族风情”两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结合生活实际,用各种方式展示各地优美的风光(比如民族村寨美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比如民族习俗、民族节日、民族美食等),深入体会独特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巧荐课外阅读,深化民族团结情感

课外阅读、海量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认识世界、收获知识的首要方法,更是指引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必然途径,学生通过海量阅读经典的课外读物,能潜移默化引起情感共鸣,形成健康阳光自信的人格。优秀书籍、作品弘扬民族团结正能量,助力促进民族大团结,结合语文课文学习,我们可以给学生推荐大量的关于民族团结的优秀文章等,如《民族团结之歌》《可爱的祖国》《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感知中华民族的伟大,深化民族团结情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位语文教师应该持之以恒用好教材、创新方法,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入脑入心,在每一位学生心里播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让语文教材、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传承民族团结精神,绽放民族团结之花的沃土。

(责任编辑 黄薇)

主管/主办: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运营:今日民族杂志社 

未经今日民族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