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冯申
我们在攀登昆明西山时,走到华亭寺附近,可能会注意到路右侧的山上有一座纪念碑,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关于纪念碑又有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从陈嘉庚先生说起吧。
陈嘉庚先生是厦门人,少年随父前往新加坡经商,逐渐成为南洋(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华侨企业家。他投资在祖国兴办了很多学校和民族工业,厦门大学就是其创办的。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首先在新加坡发起筹款,继而团结南洋各地华侨,于1938年10月组建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宣言,表达了广大南洋爱国侨胞为救亡义不容辞,爱国不甘人后的决心。南侨总会成立后,带领南洋华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共纾国难的运动。
当时,抗战形势十分严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沦陷,援华物资只能通过滇缅公路运输。但由于国内汽车驾驶人员和机械修理人员严重不足,负责物资运输的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便请陈嘉庚想办法支援。
陈嘉庚和南侨总会根据要求,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又发函给南洋各地筹赈会,动员能驾驶大型货运汽车的司机和汽车修理工人(即机工)回国支援抗战。
短短半年内,南洋各地华侨纷纷报名。先后有3200余名华侨机工,分9批从槟城(在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出发,经越南、缅甸、香港三条路线回国。与此同时,南侨总会还捐赠了300余辆汽车。回国工作的机工每月工资仅30元,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为了抗战胜利,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回到了祖国。有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侨李月美,与其弟一同回国参战,直到一次车祸受伤后,人们才发现她原来是女扮男装,被报纸誉为“当代花木兰”。
滇缅公路从昆明到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其中国内段900多公里。公路穿行在云南的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之间,路线长,坡度大,转弯多,非常险峻。有人总结过,在滇缅公路上进行运输,要闯过四个“生死关”:险路关——公路沿途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湍流,稍有不慎,便车毁人亡;雨季关——滇缅公路突击建成,路基未稳,一到雨季,泥泞塌方,险象环生;瘴疟关——滇缅公路途经世界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恶疟流行;空袭关——日寇为封锁滇缅公路,时常派飞机轰炸。这条抗战生命线实在也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公路。
但是机工们毫不畏惧,他们到达昆明后,经过短暂的军训和技术训练后,组建为“华侨先锋运输大队”,就开始奔波在滇缅公路上。当时在滇缅公路上从事运输工作的司机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南洋回国华侨。正是他们,用鲜血和汗水,保障了公路运输的畅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0年底,日寇疯狂轰炸滇缅公路,澜沧江上的功果桥一半桥面被炸塌。敌人广播说滇缅公路三个月内通车无望。然而,南侨机工用144个汽油桶扎成了大浮筏,冒险将满载军火的车队及时抢运过江,使运输大动脉畅通无阻。
1942年5月,怒江以西地区沦陷,国际运输线被切断。此时,国民党政府的西南运输处竟然对立下卓著功勋的南侨机工们撒手不管,除了部分人继续被留用外,多数机工被遣散。由于当时南洋也已经被日寇占领,机工们有家不能回,无依无靠,生活陷入了困境,有的竟然在贫病交迫中悲惨地死去。但是他们仍然不忘报国夙愿,仍然参加了各地抗日工作,坚持到了胜利之时。
抗战胜利后,根据设在云南的“华侨互助会”统计,回国的3200余名机工中,有1000多人长眠在了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回国参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为表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丰功伟绩,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89年5月在昆明西山树立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让后人世代缅怀,永志纪念。
碑身高9米,碑座高3米,象征“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在汉白玉制成的碑身上,“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几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墨石汉白玉相间制成的底座,上书“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的正面上端刻有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荣誉纪念章,4条横线和每方4块墨石的底座,象征着当年四万万同胞齐心抗日。碑前两层台阶均为7级,表示“七七”抗战纪念。两侧为两面旗帜,旗帜上的三个“七七”纪念章,代表3000多南洋华侨机工的赤子丹心。在纪念碑旁还建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纪念碑建成后,海内外游客及各界人士、青少年学子,纷纷前来瞻仰致敬。
正如碑文所写:三千余南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责任编辑 王菁)